中药材价格暴涨,五方面发力稳住失控局面-中药多少钱两
近三年来,中药材价格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已突破周期性规律,尤其近几个月上涨速度和幅度异常罕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稳住这看似失控的局面?
6月28日,《道地药材大家谈》节目特邀中国中药协会种养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康科技中药大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贾海彬为大家作出解答,希望能为业内提供新思路及破局之道,促中药材产业能够长远发展。
一、中药材价格激增背后的深层原因
贾海彬表示,全球性通货膨胀、新冠“二阳”、自然灾害、农村劳动力短缺、供应保障能力不强虽可造成中药材价格上涨,但起不到颠覆性影响,并不是造成本轮中药材价格暴涨的真正原因。
他进一步解释,虽然全球性通货膨胀但国内“滞胀”明显;疫情反复,但对中医药市场需求影响力有限;自然灾害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在合理范围内;农村劳动力出现回流态势,劳力成本不应成为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的理由;中药材供应保障能力并不存在明显缺口。
抛开上述影响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伪命题”,贾海彬认为,导致我国近几年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的深层原因在于中药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中间环节过多以及顶层架构不完善,具体如下:
一是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工业企业在整个中药材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该行业的利润主体和话语权掌握者,但又往往忽视中药材的源头和供应链保障。
此外,中间环节混乱,生产环节得不到反哺,导致即使中药材价格暴涨,药农也很难从中获得多少收益。
这种不平衡情况客观削弱了中药材生产端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中药材供应不足的问题。
二是多种中药材盲目生产。在2018年之前,一些农户在资金的扶持下盲目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导致一些品种价格连续跌落。价格下跌,部分药材价格甚至不够采收成本,导致许多地面积被抛荒,甚至树木被砍伐。
这种生产过热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给本轮中药材价格暴涨埋下隐患。因为,药贱伤农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农户大规模减种。
同时,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存在一季产销全年甚至销几年,生产周期较长,无法迅速通过增加产能来弥补产需缺口。这进一步减少了中药材的供应量,使得市场上供需失衡,进而推动了中药材价格暴涨。
三是药典质量门槛提高。2020版药典增加了较多的检测项目,目的是规范种植提供中药材质量,如连翘和酸枣仁,为了防止产区“抢青”行为,2020版药典大幅度提高了含量标准。
不过,现阶段国内中药材生产基础较薄弱,提高质量门槛可能会造成多种中药材生产和资源难以保障。结果市场合格品一时极度短缺导致价格快速上涨,反而进一步刺激产区“抢青”甚至“灭绝式”采收。不但造成合格品减少还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从而人为造成这些品种连续数年大幅减产,价格连续攀高。价格攀高再度刺激灭绝性采收,形成这类野生、半野生药材价格越高越减产直至灭绝的 “死循环”。
另一方面,药典质量门槛提高,会导致饮片设备成本增加、运营风险加大以及企业面临原料短缺的危机,种种因素大幅度增加了饮片生产成本。为弥补这些成本增加,生产企业不得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中药材价格的上涨。
四是资本涌入中药材领域借势炒作。近年来房地产增长乏力、居民消费萎缩,呈现有价无市的“滞胀”状态。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从而促使大量业内外资本流入农产品炒作,特别是中药材领域。中药材“一季采,多年销”特点,给资本炒作提供充分空间。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短缺以及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与边角经济的矛盾导致中药材生产基础薄弱,中药材供应相对不足为资本炒作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近5年综合200指数平均振幅28.8%左右,“炒货”收益远超资金使用成本和其它投资领域。在全行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情况下,促使囤积炒作成为核心赢利手段,人为造成货源局部垄断价格暴涨。
多地金融和投资机构也趁势而入,开展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甚至“加杠杆”为囤货炒作提供便利。
五是中药集采客观影响。在原料保障体系尚未成熟之前,中药集采活动客观地促使中药材价格进一步上涨。
一是,给炒作提供了明确目标,利用这个机会抬高价格,追求利润最大化;二是,刺激投标企业和中标企业提前加大中药材储备,否则无法完成应标,导致市场上的供应量减少,从而推动价格上涨;三是,给前期囤货商提供出货通道,变现出更多现金再度炒作。
二、五方面稳住失控局面
贾海彬分析,国家会高度重视中药材价格暴涨问题,短期内中药材价格失控态势有望得到遏制。但如果不解决产业链结构失衡问题,中长期来看中药材价格仍将大幅波动。对此,贾海彬给出了如下建议。
1.打通产业数据链建立大数据中心,精准引导产销。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系统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通过标准和编码体系打造,可动态掌握生产加工数据、市场端需求和渠道供应保障能力等,从而以科学、精准的数据引导产销和订单农业,避免政策盲目性和生产大上大下。
2.给中药产业松绑,发挥市场之手作用。中药材本身是一种特殊农副产品,且药食两用品种占总需求量的80%以上,对中药材产业的限制和门槛,要充分考虑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民众需求的快速增长。
目前整个中医药产业在政策强有力的扶持下,还需要给予更合适的发展环境和更包容的态度。
3.建立不同需求维度质量标准,畅通中医药创新路径。中医药产业发展必须“传承与创新”结合。当代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应依据不同需求维度特点,建立差异化的质量标准。反之,脱离实际的标准会加剧中药材原料危机。如中成药原料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中成药、提取物和颗粒剂,要以“核心含量+提取回收率”为基础。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中药饮片和保健食材等,要以“外观性状+核心含量”为基础。中医临床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诊所、民间中医和民族医药等,要以“传统经验+实践经验”为基础,辩证选材、临证炮制,给予符合中医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有益探索和自主权,充分体现中医药灵活运用特色。
4.重构利益格局,加大工业企业反哺生产力度。近十年来,不少中药龙头企业的拳头产品屡屡成为热点引爆资本和消费市场,拥有明显定价权。未来十年,品牌战略和原料战略将互为因果,工业企业要想取得资源战略安全,必须加大生产端反哺力度,提前布局原料保障体系建设。在野生资源抚育、订单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产地配套功能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长期而有效的投入,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5.需求端加速与产销对接,配套服务也需快速落地。产地市场功能逐渐增强。2010年-2020年,国内中药材市场交易量虽然迎来过增长小高峰,但是整体交易量却表现萎缩状态。相反,产地市场的交易量却在稳步增长,整体交易量从2010年的110.2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02.23亿元,复合增长达到了12.49%。再加上中药集采、全程质量追溯等政策倒逼生产企业聚焦于源头,将给产地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现代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明显不足,工业企业落地产地尚缺抓手和平台,因此要加速需求端与产销对接,配套服务也需快速落地。
来源: 中药材创新联盟
- 版权所属:金桔财经
- 文章作者:Mike
- 本文地址:http://caijing.cj8835.cn/89283.html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