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从太谷方言俗语看太谷商业文化南京通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XiaoMing 2025年03月03日 阅读数 0 金融理财

图为大盛魁总柜旧址

明代,太谷已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乾隆以来170余年,太谷商号遍及全国各大商埠,金融业和商业并肩发展,范围至广——“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盈利至巨——当时的太谷有“旱码头”“小北京”“金太谷”之誉。

繁荣的商业孕育出丰富的商业文化,体现出乡民朴素的商业观以及人们长期商业活动中形成的商业精神和经商策略。丰富的商业文化可从俗语中窥见一斑。

太谷乡民朴素的商业思维

商业思维无处不在。从小的方面说自己的人生可以经营,自己的家庭也可以经营,父辈辛辛苦苦供儿女念书,等儿女毕业有了工作,奉养自己就是一生的经营;从大的方面说,集团、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在商务谈判中利弊权衡求同存异,索求最大的利润。无论是怎样的商业思维,都会体现出人们对回报或利润的渴求。在太谷方言俗语中,体现出的是乡民朴素的另类商业思维。

(一)乡民们追求简单快捷的回报

有利干,没利算

东头买上西头卖,不图挣钱光图快

萝卜卖快不洗泥

可以看出,在“小打小闹”商业行为中,人们图的是简捷的利润,有利就赶快干起来,没利益干脆放弃。

(二)乡民们追求的是稳利

房倒不买,树倒不卖

量不得米来,也丢不了口袋

庄稼佬儿生得怪,东西越贵越不卖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这几则俗语可以感觉到人们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稳利,这是人们取利时朴素而真实的商业思维的表现。

(三)乡民们求利时也会耍些小聪明

往里算不往外算

给人算三八二十三,给自己算三七二十七

俺老子也吃不上我的一斤

只有九十九,没拉没有一百一

这四则俗语形象地描述出人们取利时耍的小聪明,“给人算三八二十三,给自己算三七二十七”,利用相同音节的重复,给人造成“算对”的感觉。“俺老子也吃不上我的一斤”和“只有九十九,没拉没有一百一”则真实地反映出卖肉师傅卖给人的肉只会少不会多的情况,即便是自己的亲爹来买也不会是

足斤

足两。

太谷商人成熟的商业思维

(一)太谷商业发展源于人们“农商皆重”的思想

《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然而,“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太谷乡民的生活中却早已悄然改变,人们奉行“农商皆重”的经营方式,如在俗语中有:

要想富,庄稼搅买卖

掌柜的捣烂瓮,上下都有用;受苦的捣烂盆,捅下娄子

家有万两银,不如柜上有个人

生子有才可经商,不羡七品空堂皇

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

良田万顷,不抵日进分文

可以看出,太谷乡民“农商皆重”,正是乡民们有这样重经商的思维,大大推动了太谷商业的发展,使得太谷的商业一度达到鼎盛。

(二)太谷商人的商业观

1.重节俭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说小了,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是持家之本;说大了,是安邦定国的法宝。太谷商人创业懂得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因而尤为注重节俭,俗语有:

万贯家私,吃架不住一抖擞

创业百年,败业一天

光俭不勤水无源,光勤不俭水断流

太谷人崇尚节俭的美德一辈一辈往下传承,不管家族是否经商,长辈都会告诫后人万不可“穷抖擞”。

2.重坚守

太谷商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开拓与坚守精神。如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创始人太谷商人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为人佣工,在清军费扬古部充伙夫,服杂役,后来与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先是肩挑负贩,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犯险阻,北走蒙藏边疆,后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开“吉盛堂”商号,其后改名为“大盛魁”,几经磨难,终于白手起家,到雍正时大盛魁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

太谷商人在坚守的同时还提醒后辈“在行怨行,出行想行;若要改行,受两天恓惶”,告诫后来人做事业要达到思想专一、不涣散、坚守的精神状态。

3.以义制利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禁约人们行为的准则。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太谷商人讲究见利思义,不发不义之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在儒家义利思想的影响下,太谷商人身入财利之场而不污,守信耐劳,淳厚信义,被誉为“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他们重商誉,以诚信取胜,凡事以道德信誉为根本。俗语记录了他们的坚持信誉的形象,如:

生意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宁舍万两银,不砸牌子名

买卖不成仁义在,这次不成下次来

吃面还需喝口汤,开店要有好心肠

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样亲

谋得狠,丢了本

太谷商人先做人,后经商,以信用为上,取信于人。从商号发展到后来的票号,靠的是“利以义制”。可知票号既培养了中国资金市场的基础,又开了中国现代信用制度的先河。

4.稳妥的经营之道

⑴货真价实 薄利多销

清代太谷商人足迹“遍天下”,如此的生意兴隆靠的是他们奉行“货真价实,薄利多销”的经营之道,商谚“酒香不怕巷子深”“薄利多销,商家信条”道出了太谷商人通过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在价格上形成优势,从而靠销量占优势来弥补价格上造成的损失经营之道。“有同行,无同利”也让商人们各自走出了自身有特色的经营之路。

⑵账目清晰 贱卖不赊

货扎三道紧,账算三遍清

事忙先记账,过后不用想

赊三不如现二

贱卖不赊,省得要账圪拖

一手钱,一手货,免得事后出差错

人要长交,货要短结

太谷商人(如曹氏)大多从经营杂货开始,然后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如典当、酿酒、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茶叶等,商号遍及全国。他们非常重视对商号的管理,首当其冲就是要管理好账目。

但因消费者要求的变化,商业活动必须灵活机动。如大盛魁在蒙古经商之时,蒙古牧民过的是游牧生活,居民分散而居,大盛魁便采用流动贸易形式,组成骆驼商队,深入到蒙古牧民居住的帐篷中做买卖。蒙古牧区货币经济不发达,一味地强调“钱货两清”也不现实,于是大盛魁便采取以物易物和赊销方式,甚至到期也不收取现金,而以牧民的羊、马、牛、驼和畜产品、皮张等折价偿还。

经商讲究的就是流通,如果欠账过多则会牵制发展,因而即便是变通经营也非常注重货要短结,尽量不赊账。这种经营理念在太谷建筑风格上也有体现:古四合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墀头。墀头虽是点缀,但文化韵味深厚:像松、竹、梅岁寒三友,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四样雅技和飞鹤、奔鹿、狮子、麒麟、蝙蝠、葡萄等动植物;像福、禄、寿等篆字,无一不是祈福求吉祥。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梁村李顺廷(“大盛魁”末代掌柜)宅院里,可以看到唯一一个写着 “不赊”字样的墀头——这是用“墀头”镌字来告诉后辈,做买卖不要拖欠的戒条。

⑶货源充足 购销两旺

三年进货进不全,十年卖货卖不完

一年生意,十年货底

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

只有背时人,没有背时货

大盛魁旅蒙商经历200余年长久不衰,其中有一条经验就是善于并充分组织顾客最需要的货源。蒙古牧民以肉食为主,喜饮砖茶,大盛魁便自设茶庄进行砖茶的加工,满足牧民需要。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耐用的斜纹布,大盛魁便大量组织货源,满足供应,并将布料按照蒙古牧民的习惯,裁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由蒙古牧民任意选购。由于大盛魁商号货源组织充分且有针对性,营销方式灵活机动,从而在蒙古草原的经商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昔日的辉煌照亮了中华商业文化的天空。从他们身上,我们汲取到节俭、坚守、诚信的血液;从他们身上,我们承继了不曾中断的传统力量!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马启红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

OGP

影像测量仪系统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