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中的天津足迹-无锡耀华起重运输机械有限公司

Lisa 2024年11月08日 阅读数 0 新闻热点

70年,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瞬;70年,记载着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北京展览馆花团锦簇、游人如织。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带着对祖国的深切祝福,涌进展馆,重温共和国7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

本次成就展创新了展览方式,按照年代线性逻辑展开,分为序言、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5个部分,选择150个“新中国第一”进行展示,每10年设置英雄模范人物墙,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多媒体科技展示手段。

在15500平方米的展馆内,上至国事、大事、大国重器,下如家事、小事、起居日常──属于中国人的每一个高光时刻、历史瞬间均得以再现。游客走入馆内,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带领我们自1949年,随着时光流淌的方向,看中国如何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一步一个脚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最终迈向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馆内旧照片、老物件和精心还原的历史文献,无不引起人们的共鸣。在这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被唤起记忆深处的回忆。

天津,渤海岸边的一颗明珠,她的光彩绽放在70年的时光走廊中。新中国第一条航线、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第一台国产电视机、新中国第一口海上探井、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空客公司在欧洲以外的第一条总装线、率先推出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改革等等,这些自天津诞生的若干“第一”颇为亮眼,一个个傲人的成绩,无不反映出海河儿女奋斗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更加激励着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继续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夺取新长征路上新的胜利。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盘影响1.1亿人的大棋局

沿着时间轴一路前行,一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图,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备受瞩目。

“这些天,很多游客都是从京津冀三地来的,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列入成就展,大家总有一些聊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题。”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每到这个板块,都会有不少观众拍照留念。

距离京津冀大幕初启已过去了5年。这是影响到1.1亿人口的大棋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

协同发展的5年,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新发展理念日益落地生根。

来自北京大学的詹鹏与他的同学们一起来看展览,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他感触很深。他家在天津,现在周末回家太方便了,地铁接驳城际,再换乘地铁,从校门到家门,前后两个小时,而且城市一卡通京津两地都可刷。詹鹏告诉记者,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不断疏解,北京的一些科研院所、大企业、好项目也越来越多地落户天津,他的同学中,有不少人都有去天津就业居住的打算。

在协同发展一盘棋中,我市的重要定位是“一基地三区”。为了在这盘棋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几年来,我市一直将承接与提升有机结合。

由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全市“1+16”的承接格局,三省市协同办联合印发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意见,引导非首都功能有序转移、精准承接、集聚发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揭牌以来,吸引了千余家企业落户。北京中关村有的,这里有;没有的,这里创。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产业、项目、人才等多领域的融合,更要有更深层次机制体制的破冰。

在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行政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慢慢得以破除: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正在推进,三省市海运与铁路运输、公路与铁路运输有效连接,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全面启动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5年来,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刻未停。知识产权风险补偿机制、民营银行支持创新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已经建成,现代中药、动力电池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中科院计算所天津分所等一批国内高水平的研发分支机构落户。

安居工程解民忧

有屋栖身,居者俱欢颜

“天津安居工程解民忧”,在“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板块中,一张,且只有一张,简单的照片,就是天津安居工程“代表作”华苑住宅区的图片。199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镇停止实物分配,加快住房建设,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的华苑住宅区,以大型安居工程定位,后升级为大型康居工程并向城市宜居社区发展。华苑安华里、居华里荣获了国家建设试点奖和五个单项一等奖及国家质量奖──鲁班奖。“最早开工的是居华里和安华里,随后是碧华里。这三个小区的规划、设计、科技、施工,又把天津房地产业放到了引人瞩目的位置,而且物业管理也自此起步。这三个小区作为全国示范小区,均获得了原建设部金奖。”时任华苑小区开发建设总工程师的张菲菲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华苑住宅区作为天津实施安居工程的重点起步区,与川府新村有所不同,居华里、安华里项目着眼于改善天津市人民的居住环境,是安居型地产项目,同时也是天津市第一个由政府操作的大盘,政府统一项目规划、统一项目配套、统一项目设计。”

让居者有其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百姓安居问题一直是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是当年的安居工程还是现在的棚户区改造,总是在每年民心工程的列表之中。

棚户区改造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从2017年起,我市实施市区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到2019年年底,完成市区147万平方米棚改任务。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工程,棚户区改造每年都是列入市委、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的首要任务。

今年是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截至8月底,全市已完成13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占三年总任务量的90%,已完成征拆的棚改居民全部妥善安置,实现“出棚进楼”安居梦。

在组织推动市区棚户区改造工作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极其零散的具有棚户区特征的房屋未被纳入改造范围。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完成原定市区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同时,本着“压茬推进、三年完成”的原则,从2019年起至2021年年底前,再用三年时间完成41.1万平方米、1.05万户零散棚户区改造。这项工程自今年年初启动以来,已完成8.1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占总任务量的20%。

优化营商环境

从109到1,这只是开始

继“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后,装有天津滨海新区实行“一颗公章管审批”后封存的109枚公章的玻璃盒又一次出现在重大展览──“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只不过这一次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2014年5月,天津市率先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组建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天津‘一颗公章管审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做法已在全国推广。”图片说明文字记录了当年天津在行政审批改革中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针对当时困扰全国的“多、慢、繁、累”审批“长征”情况,同时得益于国家赋予的综合配套改革及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大胆创新,2014年5月20日,在全国第一个设立“行政审批局”。通过“一颗公章管审批”的体制革命和“车间流水线式”机制再造,有效解决重复审批、多头审批、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大力减少繁琐要件,实现申请材料一件多用。成立之初就实现了超过150项审批事项在要件齐全前提下可在1个工作日完成,最快仅需1个小时。从当年5月20日到8月4日,该局就完成接件30387件,办结率达97.9%,创造了审批“滨海效率”。2014年9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109枚公章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见证下被封存,作为国家简政放权的深刻见证,这件展品于当年11月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5年过去了,先进经验已经复制到全国,但是滨海新区依然在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近年来滨海新区一直效力于建设“智慧城市”,其中与华为公司合作打造的“智慧泰达”,是华为中国北方大区的“智慧城市”样板。“智慧泰达”提出的“大数据+小确幸”理念,就是利用大数据平台的精准分析服务能力,搭建一个城市服务平台。依靠数据支撑一个服务生态,依靠大量智能化小程序,一个一个地解决居民关注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居民幸福感。

方便企业、方便群众,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行政审批改革一直在路上。

7月22日,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清表示,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四句话:一办事方便,二法治良好,三成本竞争力强,四生态宜居。

9月1日,《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市第一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性法规,将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条例》将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天津八条”“一制三化”“民营经济19条”等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通过地方法规固定下来。

今年上半年,天津投资增速17.4%,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行政审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崇尚体育风尚

体育盛会,从天津起步

骏马奔腾、骑手矫健,跳板之上跃起的朝鲜族姑娘在空中绽放出灿烂笑容。──1953年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办。20世纪8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将本次大会定为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至今已举办十一届,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展览中这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66年前的大会盛况。

大会在天津民园体育场隆重举行,体育项目分竞赛、表演和特邀表演三部分。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石担、石锁、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木杠、皮条、沙袋、地围、跳桌、筋斗、叠罗汉、大武术、五虎棍、打术、跳术、跳绳、飞叉、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等;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来自9个单位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及表演。竞赛项目中有10名举重运动员创造了全国纪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有12万人次。运动会闭幕后,又挑选了90名优秀运动员进京连续表演了31场,受到热烈欢迎。这届运动会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体育盛会。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届大会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大型运动会之一,比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还要早了近6年。

承袭光荣传统,近年来天津成为举办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重要城市之一。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之一,承办了足球项目小组赛阶段比赛。2012年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举办了第六届东亚运动会,2017年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

9月1日在天津闭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起源于天津。1983年10月,中共天津市委、民政局、体委(现体育局)、红十字协会联合发起并举办了伤残人体育邀请赛,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名盲人和截肢运动员参加了此次比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残疾人运动会,是举办全国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的前奏。随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残疾人体育协会纷纷成立,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举办全国的综合性残疾人运动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天津体育人荣耀

女排荣耀,天津姑娘闪光

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在1986年,被辟为独立单元,照片、视频多媒体展示。无论是占据空间面积还是表现手段,在整个展览中都极为突出。

中国女排的各个时期,都少不了天津姑娘的身影。照片是“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其中自1984年奥运会开始担当主二传、1986年世界锦标赛时任队长的杨锡兰,是从天津开始排球启蒙训练,后离开天津加入八一女排。

循环播放的视频,是中国女排夺得历次世界大赛冠军的激动时刻。在雅典奥运会完成惊天大逆转夺冠的影像中,我们看到了天津姑娘张娜、张萍的身影。那一届奥运会上,她俩与另一位天津女排队员李珊援手奋战,勇夺冠军。张萍在决赛中独得25分,并成为雅典奥运会女排比赛最佳进攻球员,张娜则是最佳一传获得者。前一年的世界杯,也是她们三人与队友们敢打敢拼,时隔17年,帮助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

2016年里约奥运会领奖画面中,前中国女排队长、主力二传魏秋月的笑脸深入人心。克服伤病困扰的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重返赛场,随队获冠,完美诠释了苏轼所言“古今立大事者,不惟为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中国女排的王者荣耀没有结束,9月28日,她们提前一轮卫冕世界杯冠军,夺得第十个世界冠军,实现升国旗、奏国歌的目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有李盈莹、姚迪、王媛媛三人来自天津女排,她们成为天津体育人中新的世界冠军。

英模墙

70年光辉岁月,70年奋斗如歌。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镌刻在新中国的年轮上,也浸透在民族精神的血脉里。

成就展以年代为序,每10年设置一面英模墙,集中展现新中国发展建设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英雄模范。

在7面英模墙上,有4位英雄模范人物来自天津这方热土。从勇当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誓向荒地要粮的邢燕子,到蹬着三轮车支教、被喻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的白方礼,从“门机大王”“排障专家”孔祥瑞,到新时代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张黎明,他们诠释着城市的精神,是海河儿女的优秀代表,也将激励着1500万天津人为新时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张黎明

新时代创新型一线劳动者

在赴京接受“最美奋斗者”称号后,9月26日上午,利用仅有的一点儿空余时间,张黎明赶到北京展览馆观展。沿着“时光的隧道”一路前行,从1949年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刻开始,一直走到2019年,一张张图片展板、一段段视频资料、一个个互动体验,令张黎明感慨万千。

“短短70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创造了很多伟大的成就。咱们中国人,了不起!”张黎明在每一张图片前驻足,边走边感叹。

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做起,到成长为一名响当当的“改革先锋”、新时代的“蓝领发明家”,张黎明扎扎实实干了30年。

作为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在百姓心中,他是点亮万家的光明使者。张黎明喜欢下班后骑车走街串巷,了解线路运行情况,遇到线路切改、沿线环境变化就随手画下来。

工作30年,他巡线8万多公里,利用业余时间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被同事称为抢修“活地图”。常年奋战在抢修一线,他的怀里永远揣着时间表,永远走在时间前面:24小时待命,无论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接到报修单,立马奔赴现场。

日积月累,张黎明练就了一手故障诊断的绝活,他可以根据停电范围、天气情况和线路健康状况“望闻问切”,迅速准确判断出故障成因和点位,为及时恢复送电赢得宝贵时间。

“靠技术吃饭,永远不落伍。”这是张黎明心中的信念,也是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智慧与担当。多年来,张黎明带领团队完成400多项技术革新,获国家专利158项。

“创新不怕小,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是创新;创新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张黎明说,“新时代产业工人就该是这个样子!”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津视察,他为总书记演示了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总书记赞扬他立足岗位进行发明创新。“昨天,我们的团队又取得了新进展!我们为无人驾驶公交车研发的带电机器人实现了联调联试,特别令人鼓舞和振奋!”

看着英模墙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张黎明说,新中国成立70年,无数劳动者为祖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起登上英模墙,是一种莫大的光荣。

“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亲身经历了祖国的伟大变革、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伟大时代,我要继续扎根一线开展创新,同时带动更多一线员工参与进来,建设好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为祖国发展、天津能源革命先锋城市建设贡献工人智慧、工人力量。”张黎明信心满满。

孔祥瑞

当代工人,有知识,才能有力量

身穿蓝色工服,头戴安全帽,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眼神,他的手里拿着一部对讲机,永远是一副忙碌的模样。“时代先锋”孔祥瑞的照片,出现在2000年至2009年英雄模范人物墙上。

“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作为曾经的天津港中华煤码头有限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走到哪,他都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在天津港不足45厘米宽的百级台阶上,他攀上爬下,度过了40多个春秋冬夏。

孔祥瑞有个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每天随身携带,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一本本工作日志成为他搞技术创新的资料库。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

一次,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有可能是缺少润滑,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就有可能瘫痪;如果拆卸下来后发现没有问题,企业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拆还是不拆?在场的企业领导和工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孔祥瑞。孔祥瑞冷静地又听了听响声,果断地说:轴承坏了,必须拆!

根据他的提议,公司请来900吨的海上浮吊进行作业。伴随着海吊的隆隆声,门机上半截被缓缓吊起,回转大轴承拆了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回转大轴承正面完好,没有异常。

难道判断错了?孔祥瑞陷入沉思。他认定是轴承损坏,也许问题隐藏得更深。他冷静地指挥吊车将大轴承翻了过来,答案终于明了,只见正面完好的回转大轴承背面,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门机的故障及时排除了,老孔“听音断病”的绝活儿也出了名。

他常说:“当代工人,要有知识、有技能,才能有力量。”孔祥瑞始终凭借着一股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勤奋学习、矢志创新、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响当当的“蓝领专家”,他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技改项目200多个,获得国家专利16个,为企业创造效益过亿元。

如今,孔祥瑞已从岗位上退休。10年前,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他被评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而此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又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我是一名工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知识力量的强大。知识改变命运、劳动创造光荣。虽然我退休了,但我还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新时代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白方礼

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

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300多名学子,35万元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

白方礼,一位普通的老人,生前帮助了许许多多人,离世后,被许许多多人铭记着。

在成就展英雄模范墙上,白方礼的照片再次让人们回忆起了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退休前,白方礼是一名运输工人。退休后,他干起了三轮车客运。1987年,他到老家探亲,一群整天乱跑、玩娶媳妇游戏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娃们怎么不上学呢?”“没钱上。”当晚,白方礼辗转难眠,自己当年就是因为穷才逃难到天津,难道这些孩子还要当文盲?

从老家回到天津后,白方礼又蹬起了三轮车,之前攒的5000元“养老钱”也成了老人的第一笔助学捐款被送到了家乡。74岁,他的人生重新开始。

“您辛苦了一辈子,在家享享福多好。”儿女们好言相劝。“我还干得动,蹬车给学生们挣点钱,我心里挺高兴。”那时,白方礼总是一大早就出门,晚上11点多才回来,风雨无阻,全年无休。就这样,靠着蹬三轮车,一笔笔款项被捐出。

那时候,白家并不富裕,祖孙三代挤在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吃的是干馒头蘸酱油,穿的衣服有些是捡来的。一分一角地攒起支教款,达到几百元,他就用皮筋扎起来,送到学校去,天津很多学校的特困学生都收到过白方礼的助学款。

2000年一次蹬车时,白方礼摔伤了手臂导致骨折,年纪又大了,再也没办法蹬车。在天津站附近的一个自行车棚里,他给人家看了几个月的自行车。他把收入的一角、两角、一元、两元的零钱整整齐齐存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到500元的时候,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耀华中学。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衣服已经被雪浸湿。

他向学校老师递上装满500元零钱的饭盒,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捐不了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捐款。”

这位老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捐了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脚“低一脚、高一脚”踩出来的。

2005年9月23日,白方礼去世。他留给家人的遗物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个人存款为零。

十几年来,每到清明节,总有一些陌生人,在他的墓前默默地献上鲜花,他蹬车支教的故事,依然被大家铭记在心。

邢燕子

勇当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笑容灿烂的姑娘几乎家喻户晓。她叫邢燕子,她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决心做新中国第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

在成就展上,她与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等一同登上1960年至1969年英模墙。

1958年,高中毕业后,邢燕子放弃了升学以及当工人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回到老家──天津宝坻大钟庄司家庄村务农。她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要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听党的话,不是喊空洞的口号,而要看实际行动。那时候的司家庄,先是遭遇了大旱,又遇到三天三夜的大暴雨,眼见着乡亲们没日没夜地排水、补种作物,更加坚定了她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决心。

很快,她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担任炊事员、幼儿园老师,成立“司家庄姑娘队”,带领乡亲们堆“土牛”、冰上抓鱼……青春的奉献和奋斗,使得邢燕子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天津地委书记马力对她说:“你的乳名‘燕子’飞越南北,具有‘跨黄河、过长江’的气魄。”于是,“司家庄姑娘队”正式命名为“燕子突击队”。

1960年冬,邢燕子带着突击队队员们一鼓作气开垦了560亩荒地,没想到,由于天气寒冷,化肥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队里牲口少,她就和姐妹们自己动手,用石砘子把化肥疙瘩轧碎。10天下来,肩膀被勒肿了,她们把560亩地轧了8遍,种子播种后,秋天多收了4万多公斤粮食。

1964年,邢燕子作为青年代表,参加了中国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来,经过选举,她又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邢燕子是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时期“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她曾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同志接见。先后当选中共九大至十三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84年,邢燕子当选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此后,又承担了财政经济、环保工作,为保护水质、防止污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逸群.

定制系统节能门窗

定制隔热隔音门窗

系统阳光房与普通阳光房的区别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
推荐